痱子又稱「熱痱」、「紅色粟粒疹」,是由於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汗液蒸發不暢,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主要表現為小丘疹、小水泡。好發於夏季,多見於排汗調節功能較差的兒童和長期卧床病人。由於瘙癢而過度搔抓可致繼發感染,發生毛囊炎、癤或膿腫。
本病系由於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汗液蒸發不暢,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氣溫高、濕度大時,皮損增多,氣候轉涼,皮損逐漸消退。
1、紅痱:
(1)基本損害為針頭大尖頂的丘疹或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
(2)多發於額、頸、胸、背、肘窩、膕窩等部位。
(3)自覺有癢和灼熱感。
2、白痱:
(1)皮損為非炎症性針頭大小、半透明水泡,泡壁薄,輕擦易破。
(2)好發於軀幹部,尤其是胸部。
(3)無自覺癥狀。
可根據以上特點進行診斷。
熱痱的鑒別診斷:
1、白痱:西醫稱晶形粟粒疹,較少見,好發於高熱大量出汗的病人、體質虛弱的嬰幼兒及老年人,常見於頸部與軀幹,為集積、表淺、晶瑩透亮的小皰,周圍無紅暈,皰壁薄,易磨破,無痛感,癢感很輕。病程短暫,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結痂脫屑而愈。
2、膿痱:膿痱(膿疤性粟粒疹) 是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臨床上較為少見,常發生於皺襞部位,如四肢屈側和陰部,小兒頭頸部也常見。膿皰內常無菌,或為非致病性球菌,但潰破後可繼發感染。
3、痱疹樣皮疹:皮膚的一種紅色粟樣粒丘疹,伴有強烈的瘙癢和麻刺感,常見於濕熱氣候時,由汗腺導管阻塞或排泄障礙引起。
1、紅痱:
(1)基本損害為針頭大尖頂的丘疹或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
(2)多發於額、頸、胸、背、肘窩、膕窩等部位。
(3)自覺有癢和灼熱感。
2、白痱:
(1)皮損為非炎症性針頭大小、半透明水泡,泡壁薄,輕擦易破。
(2)好發於軀幹部,尤其是胸部。
(3)無自覺癥狀。
可根據以上特點進行診斷。
平時注意皮膚清潔,勤洗澡,保持皮膚乾燥,清洗後撲撒痱子粉可預防痱子發生。
1.室內要通風,盡量降低室溫,保持涼爽及乾燥,濕熱的空氣對痱子的消退不利。
2.勤洗澡,洗澡時要用溫水,禁用熱水燙洗,涼水也不好,禁用帶刺激性的鹼性肥皂。洗後要立即擦乾。
3.塗痱子粉或爽身粉。這類粉劑多含滑石粉及氧化鋅,主要作用是吸汗、乾燥、清涼等。
4.得了痱子以後不要塗油膏,其使用後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
5.勤更內衣,穿著寬鬆單薄布料衣服,這樣就可以避免痱子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