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Ⅰ型超敏反應有關的疾病包括特應性疾病[變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特應性皮炎和過敏性哮喘(外源性和一些蕁麻疹、胃腸道食物反應和全身性過敏反應。哮喘的病因雖然還未闡明,其發病率明顯增加.近年來已注意到Ⅰ型超敏反應明顯的增加與接觸膠乳物品的溶於水的蛋白有關(如橡皮手套、牙托、避孕套、呼吸器材的管道、導管、灌腸尖端膨脹的膠乳套),特別見於接觸膠乳的醫護人員和病人,以及患脊柱裂和出生時泌尿生殖缺陷的兒童。對膠乳常見的反應是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結膜炎、鼻炎、支氣管痙攣和過敏性休克。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病因

猶如一種規律,患特應性疾病(包括特應性皮炎)有著遺傳素質。患者對吸入或攝入的物質(過敏原)產生由 IgE抗體介導的超敏反應,而這些物質對無特應性疾病的人是無害的。除特應性皮炎外,通常IgE抗體會介導超敏反應。在嬰幼兒雖然特應性皮炎的癥狀是由 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所致,然而在大齡兒童和成年人皮炎癥狀很大程度上與過敏因素無關,儘管大多數病人仍保持有特異的過敏性。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癥狀

一、癥狀

(一)花粉症即枯草熱,也稱變態反應性鼻炎,主要因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引起,因此具有顯季節性和地區性特點。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在鼻、眼部和呼吸道。檢查可見鼻粘膜蒼白水腫、眼結膜充血等。根據癥狀及花粉浸液皮膚試驗結果診斷並不困難。抗組胺葯能顯著控制臨床癥狀,也可在鼻、眼局部應用類固醇和肥大細胞穩定劑如色甘酸二鈉等藥物。花粉季節前脫敏治療常能收到較好效果。

(二)支氣管哮喘是變應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支氣管高反應性下出現的廣泛而可逆的氣道狹窄性疾病。我國北京地區的發病率約5%,是兒科和內科的重要呼吸疾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壯年,有明顯家族史。病情遷延、病程較長、頻敏發作,併發症較多。美國每年因哮喘死亡約2000~3000例,且有增加趨勢。引起哮喘的因素十分廣泛複雜,吸入性和食入性變應原以及感染特別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均為哮喘發生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病理變化是小支氣管平滑肌攣縮、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小支氣管粘膜水腫、粘膜腺體分泌增加、粘液栓形成,因而氣道變窄,患者感覺胸悶、呼吸困難。這些病理改變和癥狀主要是LTs和組胺作用的結果。支氣管哮喘的分型、鑒別診斷、防治和預後方面雖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

(三)特應性皮炎也稱異位皮炎,是常見的皮膚變態反應性疾病,約70%病人有陽性家族史。大多病人血清IgE水平升高。病變以皮疹為主,特點是劇烈瘙癢。急性期的病理改變是細胞間質水腫和上皮內皰疹形成,真皮淺層可有水腫,血管擴張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浸潤。亞急性期表皮內有小皰和角化現象,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慢性特應性皮炎主要表現表皮角化和增生、皮膚增厚、苔癬化、血管周圍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常有色素沉著。皮疹好發於肘窩、膕窩、頸部和面部。此病可分嬰兒型、兒童型和成人型。嬰兒的特應性皮炎也稱嬰兒濕疹,多在生後4~6月發病,病變有滲出型和乾燥型兩種。成人型多在青年期發病,表現為泛發的融合的扁平丘疹,病損皮膚增厚和苔癬化。特應性皮炎對理化等刺激異常敏感。大多病人間歇發作,冬季易複發。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皮膚表現和陽性家族史。

(四)食物變態反應一般現於進食後數分鐘~1小時。其癥狀有口周紅斑、唇腫、口腔疼痛、舌咽腫、噁心、嘔吐等。引起幼兒過敏的常見食物為雞蛋、牛奶、魚和堅果果仁等。

二、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資料即可做出判斷。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診斷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檢查化驗

非特異性試驗 血和分泌液中的嗜酸粒細胞與特應性疾病,特別是哮喘和特應性皮炎有關.在特應性皮炎,IgE濃度增高,在疾病加重時IgE濃度將升高,緩解時下降.雖然在特應性哮喘和變應性鼻炎時IgE常升高,但對這些疾病並無診斷意義.偶爾十分高濃度的IgE可能有助於診斷肺霉麴菌病或高IgE綜合征。

特異性試驗 可確定對一種特別的過敏原或多種過敏原的敏感性.皮膚試驗是確定特異性敏感性最適宜的方法.皮試過敏原應有所選擇,儘可能根據病史所提供的線索.試驗溶液用吸入,食入或注入過敏物質所製備的提取液(如樹,園林和野草的風媒花粉,屋塵蟎;動物皮屑和血清;昆蟲毒液;食物和青黴素及它的衍生物).近來少數過敏原提取液已標準化,它們的效力易變.現在許多常用的是標準化的提取液。

ADVERTISEMENT

首先常用挑刺試驗,測試時在皮膚上滴加一滴稀釋的過敏原提取液,然後在該處挑刺或刺穿皮膚.通常用一支細探針尖或27號針尖,以20°角度挑起皮膚直至針尖突感鬆弛。

皮內試驗時,將稀釋的無菌提取液注入皮內產生1或2mm皮皰(應用1ml注射器和27號短斜面針尖).每次皮膚試驗應包括單獨稀釋液的陰性對照和組胺(挑刺試驗為10mg/ml或皮內試驗為0.1mg/ml)的陽性對照.若在15分鐘內產生風團和紅斑,且風團直徑比對照至少大0.5cm以上則為陽性。

皮膚挑刺試驗通常對大多數過敏原已足夠敏感.當懷疑有吸入性過敏原而挑刺試驗陰性或模稜兩可時才應用更敏感的皮內試驗.對於食物過敏可單獨用挑刺試驗作診斷.皮內試驗可能產生陽性反應,但經雙盲口服激發癥狀的激發試驗證實並無臨床意義。

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RAST)應用於患全身性皮炎,極度皮膚劃痕症或病人不能合作或不能停用抗組胺類藥物,直接皮膚試驗不可能進行的病人.RAST檢測過敏原特異性血清IgE,將已知過敏原製成一種不溶性多聚過敏原的結合物,與待測血清混合,血清內存在的過敏原特異性IgE將吸附在結合物上,再加入125I標記的抗IgE抗體,測量結合物攝取的放射活性,即可確定病人循環中的特異性IgE含量。

白細胞組胺釋放試驗是一種體外試驗,通過測定病人白細胞在過敏原誘導下釋放組胺的量來檢測致敏嗜碱粒細胞上的過敏原特異性IgE.這是一種有價值的研究手段,可了解過敏應答的機制.與RAST相似,它可提供非診斷性的信息,偶爾也用於臨床。

激發試驗可應用在一種皮膚試驗呈陽性,但提出此特別的過敏原是否與癥狀有關的問題時.將過敏原作用於眼睛,鼻或肺,眼激發試驗通常並不比皮試優越,故很少採用.鼻激發試驗偶然採用,主要作為研究手段.支氣管激發試驗主要也作為研究手段,當一種陽性皮試的意義不甚明了或者無合適的皮試試劑可證明癥狀與病人所接觸的物質(如職業相關哮喘)的相關性時,有時才應用支氣管激發試驗.當懷疑所發生的規律性癥狀與食物有關,而皮試的臨床意義又不清楚時可作口服激發試驗.應用可靠的抗原試劑作皮試,若是陰性,也不能排除臨床癥狀由食物所致的可能性.激發試驗是唯一可檢測食物添加劑過敏的方法。

未被證明有效的試驗 皮膚或舌下激發試驗或白細胞毒性試驗無明顯的證據表明它們可用於變應性疾病的診斷。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鑒別診斷

1、Ⅱ型超敏反應 :又稱細胞溶解型變態反應或細胞毒型變態反應。細胞上的抗原與抗體結合時,由於補體、吞噬細胞或 K細胞的作用、細胞被破壞。例如血型不符的輸血反應,新生兒溶血反應和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都屬於Ⅱ型超敏反應。

2、Ⅲ型超敏反應:又稱免疫複合物型變態反應。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到毛細血管壁或組織中,激活補體或進一步招引白細胞而造成的。屬於Ⅲ型的疾病有鏈球菌感染後的部分腎小球腎炎,外源性哮喘等。阿爾圖斯反應是一種局部的Ⅲ型超敏反應。在反覆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島素)後,局部可出現水腫、出血、壞死等炎症反應。

3、Ⅳ型超敏反應  又稱遲發性變態反應。為細胞介導免疫的一種病理表現。它是由 T細胞介導的。常見的類型是:化學藥品(例如染料)與皮膚蛋白結合或改變其組成,成為抗原,能使 T細胞致敏。再次接觸該抗原後,T 細胞便成為殺傷細胞或釋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觸性皮炎。另一個類型稱為傳染性變態反應,是由某些病原體作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見於結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接種疫苗後的腦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屬於此型。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併發症

本病常見的併發症是休克。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自身免疫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效應的自然現象。除外界影響(如藥物半抗原、微生物感染)外,還與機體自身的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可能與主要組織相容性系統中的免疫應答基因和(或)免疫抑制基因的異常有關。故在預防方面最主要是避免接觸過敏源。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西醫治療

迴避療法 去除變應原是最好的治療。這可能需要改變飲食,職業或遷居;停葯;或去除家中寵物。對深受疾病所苦的人無變應原(如豚草)的住所就像是天堂。當不能完全避開變應原(如屋塵),可搬走積塵的傢具,地毯和織物;在被褥和枕頭上蒙蓋塑料單;用濕拖地板和經常去除灰塵降低有利於塵蟎繁殖的高濕度;和安裝高效空氣過濾裝置均可減少接觸機會;殺蟎劑臨床上無效。

過敏原的免疫治療 當無法迴避變應原或有效地控制變應原以及藥物不能緩解特應性疾病的癥狀可試行過敏原免疫治療(也稱為脫敏式減敏)。即逐次增量地皮下注射變應原提取液。雖然尚無一種試驗能反映臨床的改善,但有一些療效。IgG阻斷(中和)抗體的滴度與所用脫敏藥物劑量成比例地增高,有時,特別是病人能耐受大劑量花粉提取液時,血清IgE濃度會顯著下降。淋巴細胞對抗原的反應性增殖也會降低。

常年堅持注射,臨床可獲最佳效果。根據敏感程度,首次劑量對於經美國聯邦藥物行政機構(FDA)標準化的變應原起始劑量是0.1~1.0活性單位(BAU)。劑量每周或每兩周遞增,直至病人能耐受的最大濃度(對標準化的花粉提取液,其維持量為1000~4000BAU)。一旦達到最大劑量,可隔4~6周一次,常年進行。即使對季節性變應性疾病,常年治療也比季節前或當季治療為好。

用以脫敏的主要變應原是那些通常不能有效地避開的物質,如花粉,屋塵蟎,真菌和螫咬昆蟲的毒液。昆蟲毒液經重量標準化;典型的起始量是0.01μg;通常維持量為100~200μg。動物皮屑的脫敏通常只限於難以避免接觸的人員(如獸醫和實驗室工作人員),但證明其有效的證據還較少。脫敏不適用於食物過敏。對青黴素和異種動物血清的脫敏步驟見下文藥物超敏所述。

不良反應 通常對過敏性極高特別是對花粉變應原過敏者若所給劑量過大可引起反應,從輕度咳嗽或噴嚏到全身蕁麻疹;嚴重哮喘,以及過敏性休克,很少見還會死亡。為預防這些反應,可用以下措施:小幅度增加劑量,如果前次注射後局部反應明顯(直徑≥2.5cm),重複同樣劑量或降低劑量。當使用新的提取液時需減小劑量。在花粉季節減少花粉提取液的劑量是非常明智的。應避免採用肌內和靜脈注射。

儘管十分小心,偶爾仍不免發生反應。因為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反應(過敏反應)在30分鐘內發生,所以病人在這段時間需留觀。反應來臨的徵象有噴嚏,咳嗽,胸部發緊或全身皮膚潮紅,刺痛感以及瘙癢。

抗組胺葯 在評估病人時,減輕癥狀的藥物不容忽視,而特異性控制或治療的藥物正在開發中。採用抗組胺,擬交感,色甘酸鈉和糖皮質類固醇藥物將在以下每類疾病的治療中概括提到。一般來說,在自身活動受限且病程短,有潛在致殘情況下(季節突變性哮喘;血清病;浸潤性肺部疾病;嚴重接觸性皮炎),及早使用糖皮質激素是適宜的。此外,在處理慢性病中,當其他措施無效時需謹慎使用糖皮質激素。

在抗組胺葯中有著不同的藥理性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們的鎮靜,止吐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以及在抗膽碱能,抗五羥色胺和局麻的特性。老年人用抗膽碱能,抗組胺葯會有特別的問題。

抗組胺葯可有效地治療變應性疾病的癥狀,包括季節性枯草熱,變應性鼻炎和結膜炎。對血管動力性鼻炎也有一定療效。急性和慢性蕁麻疹,某些瘙癢性變應性皮膚病療效好。也可用於治療輕的配型不合的輸血反應和X線造影劑的Ⅲ型變態反應。在治療感冒時奏效小,但因有抗膽碱能作用(見下文)可控制流涕。

組胺廣泛分布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在人類皮膚,肺和胃腸道濃度最高。它主要存在於肥大細胞內顆粒中,但胃腸道粘膜也是肥大細胞外主要貯存處。腦,心臟和其他器官含有少量。身體組織的破壞,不同的化學因素(包括組織刺激,阿片劑,表面活性劑),最主要的是抗原-抗體間反應可激發肥大細胞從貯存顆粒中釋放出組胺。

組胺的特異性內環境的功能還未明了。在人類它通過稱之為H1 和H2 的兩個不同的受體的介導,主要作用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外平滑肌和外分泌腺。以下將集中討論H1 受體和它們的阻滯劑(H1 阻斷)。有關H2 受體和它們的阻滯劑參見第23節消化道潰瘍的治療。

在心血管系統,組胺是一種強的動脈擴張劑,可引起外周血池的擴張和低血壓,也可通過毛細血管後靜脈內皮襯裡變形體內皮細胞間裂隙增寬和暴露了基底膜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由於血漿和血漿蛋白加速從血管腔丟失,合并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擴張導致循環性休克。組胺也能擴張腦血管,這可以是組胺引起頭痛的一個因素。

"三重反應"由局部皮下組胺釋放所致,從血管擴張形成局部紅斑。由於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的局部水腫形成風團。從神經反射機制致使周圍區域小動脈擴張形成紅暈。對於其他平滑肌,組胺可引起嚴重的支氣管收縮,組胺也能刺激胃腸道的動力。在外分泌腺組胺增加唾液腺和支氣管腺體的分泌。在內分泌腺由H1 受體介導也可使腎上腺嗜鉻細胞釋放兒茶酚胺。在感覺神經末梢局部滴入組胺可引起強的癢感。

H 1 受體阻滯劑 傳統的抗組胺葯都具有一個供置換的乙胺側鏈(類似組胺),它可與一個或多個環形基團相連。組胺的乙胺一半分子與H1 阻滯劑中可置換的乙胺結構十分相似提示這個分子構型在與受體相互反應時十分重要。H1 受體阻滯劑通過競爭性抑制而起作用。它們並不顯著地影響組胺的產生或代謝。

H 1 受體阻滯劑可口服或直腸給葯,通常能很好地在胃腸道吸收。一般在15~30分鐘起作用,1小時作用達到高峰,可持續3~6小時,但有一些阻滯劑會作用更長些。

H 1 受體阻滯劑的抗組胺作用僅見於組胺活性增強時,它們可阻斷組胺對胃腸道平滑肌的作用,但在人類支氣管平滑肌的變應反應主要並非組胺釋放所引起,因而單獨使用抗組胺類葯無效。

H 1 受體阻滯劑能有效地阻斷組胺產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感覺神經的刺激,因而可抑制風團,瘙癢,噴嚏和粘膜的分泌反應,而在逆轉組胺產生的血管擴張和低血壓僅有部分的作用。

由於抗組胺葯的半衰期較短,兒童所用的劑量常大於成人。這些藥物都能阻斷H1 受體,它們藥理作用的差異主要在型別和它們的其他作用的強度上。

因為許多H1 受體阻滯劑具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壓抑和嗜睡作用,偶爾可利用這些潛在的副作用作為鎮靜和安眠藥。然而烷基胺和新的無鎮靜作用的藥物---息斯敏,特非那丁和開瑞坦雖然價格較昂貴,而有的還與危險的藥物相互反應,當在不需鎮靜時可應用(見下文)。乙醇胺具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壓抑作用,雖然較巴比妥類和其他中樞壓抑藥物作用弱和可靠,可用於鎮靜和抗眩暈,但它們也有明顯的抗膽碱能特性。因而老年人可能耐受性較差。乙二胺所產生的中樞神經系統壓抑作用較小,但胃腸道副作用卻較乙醇胺多。

乙醇胺的衍生物苯海拉明和它的氯化茶碱鹽暈海寧,與吩噻嗪同一種的異丙嗪和呱嗪(新止吐嗪和敏克靜)都可預防或治療暈動病和減輕迷路炎有關的噁心及眩暈。新止吐嗪,羥嗪,敏克靜在動物已涉及致畸胎,妊娠時可能不應給葯。

H 1 受體阻滯劑的吩噻嗪組,特別是異丙嗪具有鎮靜和有效地控制放射治療和一些抗腫瘤葯有關的噁心。其抗噁心的作用弱於普魯氯哌嗪和氯丙嗪。

大多數H1 受體阻滯劑具有抗膽碱能特性。其中樞性作用可用作溫和的抗帕金森病,周圍性作用可減輕上感時流涕癥狀。結合局麻時的藥物以冷霜和洗劑型應用於皮膚可減少癢感。然而全身應用乙二胺抗組胺會產生明顯的藥物過敏的危險性;不贊成較長期應用此葯。

H 1 受體阻滯劑的副作用和毒性是十分少見的;包括厭食,噁心,嘔吐,便秘,腹瀉,上腹部緊壓感,警覺性降低,集中能力受損,眩暈和肌肉無力。血質不調(如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偶爾發生。過量時會出現明顯的膽碱能作用;口乾,心悸,胸部壓緊,尿瀦留,視力障礙,驚厥,幻覺,後來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熱,低血壓和瞳孔擴大。在老年人這些均是最常見的問題

非鎮靜抗組胺葯苄基哌咪唑和西替立嗪(cetirizine)不應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起應用。因為這類抗生素會阻斷它們的代謝。有些藥物會引起心律不齊(開瑞坦和丁基呱丁醇除外)。最後除開瑞坦外,其他藥物屬C類妊娠危險的藥品。

白三烯阻滯劑可拮抗白三烯受體或抑制白三烯的產生,可阻止支氣管痙攣。它們有臨床療效,但還未明確地用於哮喘的治療。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的護理

與Ⅰ型超敏反應有關的疾病包括特應性疾病[變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特應性皮炎和過敏性哮喘(外源性)(參見第,,節)]和,些蕁麻疹,胃腸道食物反應和全身性過敏反應.哮喘的病因雖然還未闡明,其發病率明顯增加.近年來已注意到Ⅰ型超敏反應明顯的增加與接觸膠乳物品的溶於水的蛋白有關(如橡皮手套,牙托,避孕套,呼吸器材的管道,導管,灌腸尖端膨脹的膠乳套),特別見於接觸膠乳的醫護人員和病人,以及患脊柱裂和出生時泌尿生殖缺陷的兒童.對膠乳常見的反應是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結膜炎,鼻炎,支氣管痙攣和過敏性休克。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吃什麼好?

避免食用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

1.冰冷的食品:

冰冷的食品容易刺激我們的咽喉、氣管和腸胃道,引起血管和肌肉的緊張而收縮,因而引起一些過敏反應。

2.油膩的食品:

小孩喜歡吃油炸食物和大魚大肉,這些油膩的食品容易妨礙腸胃的消化能力,一但腸胃功能失常,這也是致發過敏的一大原因。

3.辛辣刺激的食品:

一些辛辣刺激的調味品,會散發有刺激性的氣味,容易刺激呼吸道和食道,也是容易致發過敏的發作。

4.蝦、蟹等咸寒食品:

這一些食物含有較高的異體蛋白質,很容易激發體內的過敏反應,因此要避免攝取。

相反的一些清淡而含有豐富維生素和植物蛋白質的食物,像大豆、糙米、喬麥、豆類製品、栗子、胡蘿卜、高麗菜、青椒、蘋果、胡桃等則應多去攝取,且平常飲食要營養豐富,才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如此也能減少過敏症狀的發生,當然如果能再配合適當的運動,及保持樂觀的心情,對過敏體質的改善都非常有幫助。

參看

  • 風濕科疾病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1876


<< Ⅰ型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 Ⅰ度宮頸糜爛 >>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相關圖片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Ⅲ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超敏反應性疾病
膽囊的超敏反應
藥物反應性甲病
反應性精神病
反應性穿孔性膠原病
人類皰疹病毒6,7,8型感染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藏毛性疾病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