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又稱老年疣、脂溢性疣或基底細胞乳頭瘤,系一種中老年人較常見的良性表皮性腫瘤,尤以男性多見組織病理以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為特徵。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現無痛性的、界限清楚的淺褐色斑,以後色澤加深,病變隆起呈疣狀生長。因病程緩慢,甚少惡變常不需治療。

概述

脂溢性角化病(皮膚性病科)亦稱老年性角化症,為中年以上很常見的一種良

脂溢性角化病

性皮膚腫瘤,男女都可累及,無性別差異。病程緩慢,經年不愈,但極少癌變。有明顯遺傳傾向,或與長期日盼有關。若突然增多、增大可能是惡性腫瘤,特別是胃腸腫瘤的表現。  

癥狀表現

1.損害好發於面部,特別是顳部,其次為手背、軀幹和四肢;2.初起為淡褐色或深褐色或黑色,扁平丘疹緩慢增大,表面粗糙,或乳頭瘤樣增生,常附有油膩性鱗屑,數目不定;3.短期內出現多發性脂溢性角化樣皮損,可能伴發內臟惡性腫瘤。  

病因

尚不完全明確,有人認為是一種遲發性上皮痣也有人報告本病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關。還有人認為是角化細胞局部成熟受阻或是老年皮膚變化及感染性病變。Arndt氏認為是因DNA合成減低,而RNA及蛋白質合成增多所致。  

發病機制

基本病理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腫瘤下界基底在同一平

脂溢性角化病

面上表皮突無向下生長傾向,兩側邊界清楚增生的表皮中可見鱗狀細胞與基底樣細胞。在表皮真皮交界處及表皮上部尚可見黑素細胞。

根據組織病理有3種類型:角化型、棘層肥厚型和腺樣型

1.角化型 以角化過度和乳頭瘤樣增生較為顯著棘層肥厚較輕,並且由於角質內陷多有假性角質囊腫形成。黑素增多不明顯。

2.棘層肥厚型 以棘層肥厚最為顯著而角化過度和乳頭瘤樣增生較輕有時亦可見假性角質囊腫,偶爾可見真正的角質囊腫。黑素多少不一。

3.腺樣型 由多數細束條狀表皮細胞組成束條相互交織成網並分支,似腺體。黑素增多。  

ADVERTISEMENT

臨床表現

1.好發部位 可發生體表任何部位但好發生於脂溢部位,如頭面,尤其是顳部、頸部胸部、背部也可見於四肢或其他部位但不發生掌拓,單發或多發。

2.臨床癥狀 早期為淡黃褐色或茶色斑片,直徑一般不超3cm,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以後皮損漸擴大隆起,色素加深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呈疣狀,可形成一層油脂性厚痂質軟而脆,揭去痂皮後呈粗糙、濕潤的基底,表面呈乳頭瘤樣,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徵之一通常無自覺癥狀,偶有瘙癢感。

病程緩慢,損害可擴大或融合成大塊。

併發症

可因反覆摩擦刺激而發生類症、破潰出血、結痂和不規則增生。  

診斷

本病臨床與病理相結合診斷不難,尤其是病理有特徵性。

但當中年後突然發生較多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損。並伴有瘙癢時,應考慮是否為Leser-Trelar征的可能,系一內臟惡性腫瘤的體征,尤其是腺癌也可是淋巴瘤,Sezary綜合征或急性白血病。皮疹一般是與腫瘤同時發生或在其發生後不久出現。  

鑒別診斷

1.日光角化病 又稱老年角化病,系一種癌前期皮膚病暴露部位多見常見於老年人開始為針頭至黃豆大斑片,形圓或不規則形,表面痂黃而乾燥,不易剝去,強行剝除可出血,皮損可潰破,形成潰瘍,有發展成鱗癌的可能。

2.色素性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初為小結節,有蠟樣色澤邊緣隆起,內卷,如捲心菜樣,中央可破潰,常有毛細血管擴張,但組織病理可鑒別。

3.黑色素瘤 表面平滑並有輕度浸潤,病理變化可鑒別。  

治療

治療原則 1.為良性腫瘤,一般不需治療;2.必要時,外用5-Fu軟膏、冷凍治療、鐳射治療;3.可疑惡變者手術治療並病理檢查。

本病一般不需治療。病變較大影響外觀時可用如下方法。

1.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軟膏外用,2~3次/d,較小皮損可逐漸消退。

2.刮除術 常規消毒後,用刮匙用力將皮損刮除,再塗33.3%三氯醋酸止血,再塗2%甲紫(龍膽紫)防止感染。

3.冷凍 用氯乙烷噴霧冷凍治療皮疹,使其變脆,再用刮匙刮除。

4.激光 較小面積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

5.手術切除 皮損發生癌變時,可考慮手術切除。

用藥原則 藥物治療只能採用5-氟尿嘧啶外用,因該葯只清除病變,一般不損害正常皮膚,用藥部位可有暫時性色素沈著。  

預防常識

脂溢性角化病為良性皮膚腫瘤,極少惡變,一般不必治療。如果要求治療,也應去正規醫院,不要找游醫處理,以免造成毀容。如果短期內(一般半年左右)出現多發性皮損,特別是呈墨水濺潑狀分布,一定要到醫院作全面檢查,排除內臟惡性腫瘤。

脂溢性角化病12516


<< 脂質沉積性肌病 脂性漸進性壞死 >>

脂溢性角化病相關圖片

脂溢性角化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