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壞死性結核疹(papulonecrotic tuberculid)亦稱丘疹壞死性皮膚結核(tuberculosis cultis papulonecrotica),臨床特點是在四肢伸側出現散在性丘疹,中央壞死,可形成潰瘍及瘢痕。病因及中醫辨證見硬結性紅斑。
(一)發病原因
一般認為本病系體內結核桿菌經血行播散於皮膚,並在皮膚迅速被消滅所致,系結核疹的一種。患者常伴有肺結核或其他體內結核病灶,或伴有其他皮膚結核。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但在皮損中查不到結核桿菌。
(二)發病機制
一般認為本病系體內結核桿菌經血行播散於皮膚,並在皮膚迅速被消滅所致,繫結核疹的一種。
初起為散在的淡紅色或鮮紅色米粒大的丘疹,漸增大至高粱粒或豌豆大,顏色變為褐紅或暗紅。不久,中心壞死,覆蓋褐色固著痂皮,除去後可見小潰瘍。愈後結成凹陷瘢痕。有黑褐色色素沉著,經久不退。多數對稱發於四肢伸側,尤以膝肘關節附近及小腿為多(圖1),間或見於手指、手背等處。其局限於毛囊者,稱為毛囊疹(ollicles);發於顏面或頸部類似痤瘡或酒渣者,稱為痤瘡炎(acnitis)。多發時亦可散發胸背及肩胛。好侵犯青年女性,春秋季多見。慢性經過,反覆發作。對結核菌素中等度稀釋液(1∶1萬~1∶10萬)試驗常呈陽性。
皮損對稱發於四肢伸側,初起為散在的淡紅色或鮮紅色米粒大的丘疹,漸增大至高粱粒或豌豆大,顏色變為褐紅或暗紅。不久,中心壞死,覆蓋褐色固著痂皮,除去後可見小潰瘍。愈後結成凹陷瘢痕。有黑褐色色素沉著,經久不退。組織病理:隨病變的階段不同,其改變亦異。即可診斷。
組織病理:隨病變的階段不同,其改變亦異。初發的皮疹為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典型的表現為楔狀壞死區類及整個表皮,周圍有上皮樣細胞及郎漢斯巨細胞浸潤,真皮中下層血管受損明顯,表現為血管內膜炎及血栓形成。
1.壞疽性痤瘡 為無痛性毛囊性丘疹和膿皰,常有中央壞死,愈後留下凹陷性瘢痕。主要發生於額、頰部,浸潤較輕,多伴發青年痤瘡,並有粉刺存在。
2.痤瘡樣梅毒疹 丘疹頂端形成膿皰,散發全身,多見於中年,梅毒血清反應為強陽性。
3.毛囊性膿皰瘡 發於四肢者可相似,但膿皰與毛囊一致,無中央壞疽,接觸傳染性大,經過短促。
(一)治療
1.治療原則 主要在積極改善機體健康狀況,增進機體抵抗力。全身治療藥物與局限性皮膚結核同。維生素D2對硬結性紅斑可促進其破潰,不宜應用。
2.中醫治則 法宜健脾益氣、除濕化痰、活血通絡。
3.局部治療 原則為對症、緩和、消炎及促進吸收,禁用劇烈刺激性藥物。
(二)預後
慢性經過,反覆發作。
預防原則:主要是發動群眾,大力宣傳結核病的防治知識,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消滅傳染源,杜絕傳染途徑。開展卡介苗預防接種,增強機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