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大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上可發現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局部出現壓痛、皮下產生瘀斑,關節活動受限及跛行等。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及肌肉拉傷均可致傷。

(二)發病機制

造成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的暴力大致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及肌肉拉力等3種,其中以間接暴力為主。多為在高低不平路面或上下樓梯時不慎失足,踝部處於極度內翻跖屈位,使外側副韌帶過度牽拉而引起損傷。輕者使脛腓下韌帶部分斷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並發踝關節半脫位和全脫位。或因踝關節遠端超限外翻、外旋直接造成內踝和(或)下脛腓韌帶損傷,此類損傷大多與內踝和(或)外踝骨折並存。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的診斷

癥狀 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大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上可發現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局部出現壓痛、皮下產生瘀斑,關節活動受限及跛行等。將足被動跖屈並內翻時疼痛加重,而背伸和外翻時可使疼痛減輕。當其完全斷裂時,踝關節處於跖屈位時可使距骨產生向前的位移。內踝韌帶損傷除有內踝下區域疼痛、腫脹、皮下淤血青紫、足運動受限外,內踝後方踝管可有腫脹淤血;下脛腓韌帶損傷時,癥狀與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腫脹均在踝關節前方而不在側面。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的鑒別診斷

外踝骨骨折有明顯的外傷史。無需鑒別即可診斷。

癥狀 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大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上可發現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局部出現壓痛、皮下產生瘀斑,關節活動受限及跛行等。將足被動跖屈並內翻時疼痛加重,而背伸和外翻時可使疼痛減輕。當其完全斷裂時,踝關節處於跖屈位時可使距骨產生向前的位移。內踝韌帶損傷除有內踝下區域疼痛、腫脹、皮下淤血青紫、足運動受限外,內踝後方踝管可有腫脹淤血;下脛腓韌帶損傷時,癥狀與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腫脹均在踝關節前方而不在側面。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外踝韌帶不完全斷裂:除一般性治療如早期局部冷敷外,患足應予以嚴格制動,以有利於韌帶的修復。①前腓距韌帶不完全性損傷:用小腿石膏固定於外翻、背伸位3~4周,拆石膏後以護踝制動及功能鍛煉。②腓跟韌帶不完全性斷裂:踝關節功能位(90°~100°),外翻狀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後續治療同前。③後腓距韌帶不完全性損傷:則用小腿石膏外翻、跖屈位固定4~5周。

ADVERTISEMENT

(2)內踝韌帶損傷中單純三角韌帶不完全性損傷:一般以小腿石膏內翻位固定4~5周。輕度者亦可用寬膠布內翻位固定3周,解除固定後再行理療及護踝外用。

(3)單純性下脛腓韌帶損傷:採用小腿石膏、並於踝關節上方兩側塑形加壓(用雙側手掌部加壓),以使其複位。固定4~6周後更換外用護踝。

2.手術治療

(1)完全性外踝韌帶斷裂:除因全身情況不佳不能施術者外,原則上均應行韌帶修復術。對修復困難的晚期病例,亦可用附近的部分腓骨短肌、大部或全部重建受損之韌帶。

(2)並發骨折的三角韌帶完全斷裂:對斷裂的韌帶行修補術,對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時行開放複位+內固定術(多為張力帶或螺絲釘固定術)。術畢以小腿石膏制動4~5周。拆石膏後行功能鍛煉及外用護踝。

(3)並發有下脛腓關節分離的三角韌帶斷裂(多伴有外踝骨折):於手術的同時,用長螺釘將脛腓下關節固定,固定時間一般不超過6周。

(4)並發移位骨折的下脛腓韌帶損傷:在對骨折行開放複位及內固定之同時,多選用長螺釘加壓固定及複位,術後石膏制動6~8周,並根據骨折癒合情況決定石膏拆除時間。

(二)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

參看

  •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
  • 下肢癥狀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8831


<< 外貌蒼老 外踝呈現凹陷 >>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相關圖片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外踝前下方腫脹和疼痛
下肢腫脹和乏力
下唇腫脹外翻
前房中腫脹的晶狀體皮質顆粒
超量飲酒後兩下肢突然出現痙攣和疼痛
下背部僵硬和疼痛
下肢神經性疼痛
膝關節間隙彈響和疼痛
內踝下區域疼痛腫脹
硬腦膜外和硬腦膜下膿腫
踝關節腫脹
甲溝炎和甲下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