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parasitic diseases),寄生蟲侵入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因蟲種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各異。本類疾病分布廣泛,世界各地均可見到,但以貧窮落後、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為多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多,因此,狹義的熱帶病即指寄生蟲病。非洲、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發病較多,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觸疫源較多的勞動人民及免疫力較低的兒童。

分類

根據寄生蟲的分類,寄生蟲病也相應地分為原蟲病、蠕蟲病及節肢動物引起的疾病。根據發病的急緩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寄生蟲病,但大多屬於慢性。另外,許多寄生蟲病屬於動物源性疾病(人獸共患病),即人類和脊椎動物間自然傳播的疾病,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在前蘇聯文獻中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據傳播情況又可分為三類:①以人類間互相傳播為主,也可傳給其他動物,稱為人源性人獸共患病,如阿米巴病。②以動物中互相傳播為主,但可經常傳染給人的稱為獸源性人獸共患病。包括從脊椎動物直接獲得感染的如旋毛蟲病、弓形蟲病,通過節肢動物或軟體動物中間寄主傳播的如美洲錐蟲病、中華分支睾吸蟲病等。③以在野生動物中傳播為主,偶可傳染給人的稱為野生動物源(或森林源)性人獸共患病,如羅得西亞錐蟲病等。

根據在寄主體內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①腔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鉤蟲病、陰道滴蟲病等。②組織內寄生蟲病,如黑熱病、旋毛蟲病等。③血液及淋巴系統內寄生蟲病,如瘧疾、絲蟲病等。④皮膚寄生蟲病,如疥瘡等。

流行環節

有以下三方面。

傳染源

包括帶蟲(囊)者、貯存寄主和轉續寄主。如阿米巴帶囊者、黑熱病患者均可作為疾病的傳染來源;家犬可作為黑熱病的貯存寄主;野豬則可作為肺並殖吸蟲的轉續寄主而傳播疾病。

傳播途徑

可分為:①經口感染。如食入被感染性蛔蟲卵或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後,可感染蛔蟲病或阿米巴病。②通過吸血的媒介昆蟲傳播。如被感染瘧原蟲的按蚊叮咬後可患瘧疾。③經皮膚感染。如鉤蟲的絲狀蚴可直接鑽入寄主皮膚而使之感染。④經胎盤感染。如先天性瘧疾、先天性弓形蟲病等。⑤經呼吸道感染。如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系經鼻腔粘膜感染的。⑥其他方式。如輸血可感染瘧原蟲等。

此外,寄生蟲病的傳播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發生流行,如:①媒介昆蟲或中間寄主的存在。如瘧原蟲、絲蟲等需要在特定的昆蟲(按蚊、庫蚊)體內發育繁殖後才能傳播。有的寄生蟲需在2個或2個以上中間寄主體內發育後才能感染人,如中華分支睾吸蟲需在淡水螺體內發育成尾蚴後才能感染某些淡水魚,在魚體內發育為囊蚴才能感染人;因此這此寄生蟲病的流行區受媒介昆蟲及中間寄主分布範圍的影響。②適宜的發育環境。如蛔蟲卵需在土壤中,經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有氧條件下發育成感染性蟲卵。③不良的衛生和飲食習慣。有些地區有生食(如食魚生粥、醉蟹)的習慣而感染中華分支睾吸蟲病和並殖吸蟲病。

易感人群

無免疫力的人群或免疫力較低的兒童均易感染當地流行的寄生蟲病,例如大量移民自非流行區遷入瘧疾流行區時,往往會出現瘧疾的暴發流行。

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經濟、生活條件、風俗習慣等均可影響某一流行環節而影響流行。因此當存在以上 3個環節時,即可發生寄生蟲病的流行,反之如切斷某一環節,就可控制寄生蟲病的流行。

發病特點和病理變化

發病主要取決於侵入體內的寄生蟲數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蟲體數量愈多、毒力愈強,發病的機會就愈多,病情也較重。寄主的抵抗力愈強,感染後發病的機會就愈小,即使發病,病情也較輕;寄生蟲病發病的過程是寄主與蟲體相互鬥爭的結果。病理變化主要包括蟲體對寄主組織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損害,蟲體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組織壞死,以及寄主反應引起的嗜酸粒細胞和其他炎性細胞的浸潤,甚至形成嗜酸粒細胞性膿腫和對幼蟲或蟲卵產生的嗜酸粒細胞性肉芽腫。

診斷

依賴以下幾個方面:①流行學史。來自疫區,如血吸蟲病有疫水接觸史、肺吸蟲病有吃不熟的石蟹史等。②臨床表現。各有其臨床特徵,末梢血液嗜酸粒細胞往往增高。③病原學診斷。在體液或分泌物中查找蟲體,如糞便塗片或集聚法檢查腸道原蟲滋養體、包囊或蠕蟲卵,末梢血液塗片找瘧原蟲等,寄主組織內的寄生蟲則可通過活體組織檢查或穿刺檢查而確診。④免疫學診斷。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皮內試驗和血清免疫試驗。皮內試驗又可分為即刻反應和遲緩反應,肺吸蟲皮試等屬前者,可作為臨床過篩或流行學調查。利什曼素皮試等屬於後者,只在疾病恢復期出現陽性反應,僅能用作流行學調查,了解該病過去在該地的流行情況。目前常用的血清免疫學試驗有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 (IHA)、間接熒光抗體技術(IFT)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前者靈敏度較高,後兩者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較高。這些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寄主的特異性抗體,目前也已建立檢測蟲體循環抗原或排泄抗原的方法,以作早期診斷及療效的考核。⑤其他檢查,如超聲檢查、CT檢查等。

ADVERTISEMENT

治療

以消滅寄生蟲為主,根據蟲種採用最有效的驅蟲葯物。在感染較重而寄主較衰弱時,可給予支持療法,有外科併發症時應及時進行外科處理。

預防

應採取綜合措施,因地制宜,對不同病種採用不同的有效方法。①大面積治療病人,消滅貯存寄主,以消除傳染源。②切斷傳播途徑,如消滅媒介昆蟲或中間寄主。③加強衛生教育,以改變不良的衛生和飲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不熟的食物。④加強人群免疫力和個人防護,如應用蚊帳避蚊等。有些寄生蟲的疫苗如瘧原蟲疫苗等已在進行研究,但距實用階段尚有相當的距離。

參看

  • 治療寄生蟲病的藥品列表
寄生蟲病4165


<< 寄生蟲妄想 寄生 >>

寄生蟲病相關圖片

寄生蟲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