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發熱燥火的徵候特徵是以發熱為主,由於各臟腑感邪性質和病情輕重程度、病位以及傳變不同,其發熱特點也不同。

外感風熱燥火的原因

1.外感六淫由於氣候反常,或人體凋攝不慎,風、寒、暑、濕、燥、火乘虛侵襲人體而發為外感熱病。.六淫之中,以火熱暑濕致外感發熱為主要病邪,風寒燥邪亦能致外感發熱,但它們常有一個化熱的病理過程。六淫間可以單獨致病,亦可以兩種以上病邪兼夾致病,如風寒、風熱、濕熱、風濕熱等。外感發熱病因的差異性,與季節、時令、氣候、地區等因素有關。

2.感受疫毒疫毒又稱戾氣、異氣,為一種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強,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疫癘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則起病急驟,傳變迅速,衛表癥狀短暫,較快出現高熱。

外邪入侵人體的途徑,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一般說來,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人里,傳至臟腑,發為熱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淺而深,發為熱病。

外感發熱燥火的病機是外邪入侵,人體正氣與之相搏,正邪交爭於體內,則引起臟腑氣機紊亂,陰陽失調,陽氣亢奮,或熱、毒充斥於人體,發生陽氣偏盛的病理性改變,即所謂「陽勝則熱」的病機。外感發熱的病理性質為陽氣亢奮,即屬熱屬實。其不同的病變和臨床表現,則是由感邪的性質和病邪作用的臟腑部位所決定。如病邪影響發病,火熱之邪為病,熱變較速,發熱為主;濕熱為病,其性粘滯,病變多留戀中下焦;風寒為病,則有一郁而化熱的過程;疫毒為病,起病更急,傳變更快,熱勢很甚。又如病位影響發病,隨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膽、胃腸膀胱等的不同,則相應臟腑的氣機發生紊亂,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發熱病證。

外感發熱病變,病機以陽勝為主,進一步發展則化火傷陰,亦可因壯火食氣而氣陰兩傷,若病勢由氣人營人血,或疫毒直陷營血,則會發生神昏、出血等危急變證。

外感風熱燥火的診斷

1.體溫升高,口腔溫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溫度在37度以上,直腸溫度在37.6℃以上,並持續數小時以上不退者,或體溫下降後,又逐漸升高,或伴有惡寒、寒戰、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內。病程較短,約2周左右。

3.具有相關臟腑為熱所擾的功能紊亂癥狀,如咳嗽、胸痛、喘息、泄瀉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潔飲食史、輸血傳染史等。

5.具有西醫學感染性疾病的有關實驗室檢查依據,如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膿細胞,大便中有膿細胞、吞噬細胞,血、尿、骨髓細菌培養陽性,X線檢查肺部有炎性改變,B超檢查膽囊體積縮小,收縮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變等。

ADVERTISEMENT

外感風熱燥火的鑒別診斷

1.內傷發熱: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均以發熱為主症,故須加以鑒別。可從病因、病程、熱勢及伴發症等方面進行鑒別。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所致,體溫較高,多為中度發熱或高熱,發病急,病程短,熱勢重,常見其他外感熱病之兼症,如惡寒、口渴、面赤、舌紅苔黃、脈數,多為實熱證。內傷發熱,由臟腑之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熱勢高低不一,常見低熱而有間歇,其發病緩,病程長,數周、數月以至數年,多伴有內傷久病虛性證候,如形體消瘦,面色少華,短氣乏力,倦怠納差,舌質淡,脈數無力,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2.寒熱真假在疾病過程中,當熱極或寒極之際,可出現與其本病寒熱不符的假象,即真熱假寒和真寒假熱。故對疾病過程中的寒與熱應鑒別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識其外感發熱的本質,因其有假熱象而不識其非外感發熱病,由此將產生嚴重的後果。

真熱假寒證:有一個發熱的過程,且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熱勢甚高,很快進入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雖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飲;胸腹灼熱,按之烙手;脈滑數,按之鼓指;苔黃燥起刺,或黑而乾燥。尤以發熱經過、胸腹灼熱及舌苔為鑒別的重點。

真寒假熱證:一般(也有例外)出現於慢性病或重病的過程中,身雖熱,而反欲得衣被;口雖渴,但喜熱飲;脈雖數,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細欲絕;苔雖黑,而潤滑。尤以舌苔、脈象為鑒別的重點。

1.體溫升高,口腔溫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溫度在37度以上,直腸溫度在37.6℃以上,並持續數小時以上不退者,或體溫下降後,又逐漸升高,或伴有惡寒、寒戰、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內。病程較短,約2周左右。

3.具有相關臟腑為熱所擾的功能紊亂癥狀,如咳嗽、胸痛、喘息、泄瀉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潔飲食史、輸血傳染史等。

5.具有西醫學感染性疾病的有關實驗室檢查依據,如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膿細胞,大便中有膿細胞、吞噬細胞,血、尿、骨髓細菌培養陽性,X線檢查肺部有炎性改變,B超檢查膽囊體積縮小,收縮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變等。

外感風熱燥火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清熱解毒選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熱葯物來治療外感發熱,此法為治療外感發熱的主法,可應用於外感發熱的各個階段,是頓挫熱毒,防止傳變的關鍵,也是退熱保陰的重要措施。此法常與清臟腑、除濕、涼血等法配合應用。.

2.清熱利濕選用苦寒清熱葯與清利小便等葯配伍,達到濕去熱清的目的,常用於濕熱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膽、腸道、膀胱等處的外感發熱病。

3.通腑瀉下採用瀉下與清熱相結合的一種方法,是法通過瀉下以去積、利氣、排毒,釜底抽薪,頓挫熱勢,從而達到瀉熱存陰之目的。尤其適用於熱積胃腸、陽明腑實證。

4.清瀉臟腑利用藥物的歸經,選用對相應臟腑有清熱作用的方葯,以達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膽等目的。

5.養陰益氣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實熱,因此常與清熱解毒、清營涼血等其他清熱法配合應用於外感發熱,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適用於熱病中有陰傷氣耗者,外感熱病後期應用最多,在熱勢熾盛時亦有配伍應用者,如白虎加人蔘湯、增液承氣湯即是其例。

隨疫毒進入營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證候,外感發熱還有清熱涼血、清熱止血、清熱活血、清營開竅、清熱熄風等治法。

參看

  • 風邪致病
  • 風熱犯肺
  • 風熱頭痛
  • 風熱瘡
  • 風熱感冒
  • 全身癥狀

外感風熱燥火8833


<< 外踝呈現凹陷 外斐氏試驗陰性 >>

外感風熱燥火相關圖片

外感風熱燥火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相關疾病

外感風熱燥火
風熱感冒
風熱頭痛
風熱犯肺
風熱瘡
排尿時外陰灼熱、瘙癢或疼痛
咽喉乾燥及灼熱感
鼻和喉部灼熱感
風盛血燥
非感染性發熱
風濕熱
風輪濕熱